一根根扁担,挑走了嶙峋的山丘;一辆辆手推车,推来了钢铁般的长堤;一把把锄头,挖下了奔腾的渠库……半个世纪前,一群勤劳坚韧的妇女用双手筑起长堤,拦下咆哮山洪,锁住任性“蛟龙”。这就是全国唯一 一座以女性为建设者主体而建设完成,并纪念命名的水库工程——福建省泉州市惠女水库。
惠女水库原名乌潭水库,是泉州市已建成的库容第二大的水库,总库容1.26亿立方米,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于一体的大(2)型水库。水库的建成,为30公里外的泉州市惠安县送去了汩汩清泉,滋润了当地近10万亩农田,使十年九旱的“地瓜县”变成了“米粮仓”。
干旱之地的呼唤
“三天没雨闹旱灾,一场大雨成水灾”,这句民谣曾是惠安县民生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前,该县50.7万亩耕地中,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仅占7%,剩下的都要“靠天吃饭”,只能栽种薯类等旱作物,是远近闻名的“地瓜县”。
穷山恶水,田瘠粮缺,群众生活贫困。当地男性大多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在家的女性则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不仅要挥锄犁地,还要操持家务、教养子女。长期的磨炼,造就了她们勤劳、俭朴、坚韧、纯洁的优良品德。
1958年,惠安县决定建设水库解决惠安人民吃水问题,此举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各个村中,每户至少都有1人报名。报名者超4.1万人,其中女性超3.5万人,占报名者总数的85%以上。很多人家中,更是婆媳、母女、姐妹争先报名,年龄最高者70多岁。同年7月,施工指令一下达,以妇女为主要力量的建设者们便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跋山涉水数十里乃至上百里赶往施工现场。搭起简易工棚,建起小型加工厂,仿制和创新各种劳动工具……三年时间,她们在没有重型机械设备辅助的情况下,硬是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一锄锄、一铲铲筑起包括拦河大坝、百米大石拱渡槽、千米大隧洞、万米石堤和百余公里干渠在内的大型工程,最终建成了这座乌潭水库。
乌潭水库是新中国劳动女性所树立的一个水利丰碑。为表彰惠安妇女在水库建设中的卓越贡献,乌潭水库在1959年正式更名为“惠女水库”,以纪念“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的惠女精神。1960年,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来贺电,高度评价这一壮举,称“惠女”命名是对惠安县妇女的最高赞誉,是全国妇女的骄傲。
“惠女精神”的赓续
在修建水库的惠安县妇女中,涌现出3000多位女功臣、女标兵、女先进工作者。泉州惠女水库纪念馆的光荣榜上记录着她们的荣耀:一等功臣4人、二等功臣219人、三等功臣714人。
一等功臣、工地标兵辛娌是个出色的劳动能手,混凝土涵管在灌浆时,她扛洋灰、掏石子、拌灰浆,一分钟也不停歇。为了加速灌浆捣实的进展,她蹲在涵洞里一天一夜,忘记了吃饭,坚持劳动,手指头磨破出血了,仍咬紧牙关,拿起铁条,不断把混凝土捣实。在转运砂卵石劳动中,她单人飞车,日跑102公里,产量超定额4倍,先后立过4次功。
一等功臣、工地标兵许配自参建以来,以库为家,先后立过3次功。围水坝出现险情时,她虽生病,但仍然用头巾扎紧腰身,坚持冒雨抢修。
一等功臣、红旗手杨亚赏能文能武。自进场的第一天起,她就下定决心要为提早完成水库兴建任务用尽一切力量。在生产过程中,挖、运、夯等各种工序样样皆能。同样是一根板锄,却比别人挖得多,在推车时,一天竟跑了124公里,超过定额的6倍。此外,她还担任高小班的民办教师,教全班学员学会了写信。曾一字不识的学员邱美玉,在她的耐心教导下,会读、会写、会用2000多字。
…………
这些都是“惠女精神”的缩影。
如今,这样的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延续且与时俱进,鼓舞着一批又一批惠安县妇女建功立业,演绎一个又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小岞镇惠女林场由荒滩变绿洲,被评为“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杨嘉红的母亲是惠女水库的建设者,她传承惠女精神,凭着坚韧的闯劲,从一个建筑业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土建、装饰装修的业务能手,获“全国建筑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惠安县妇女以“团结奋斗、弘扬美德、胸怀梦想、奉献时代”的精神特质,在各行各业中续写不朽传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