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暖意融融。在福建省永春县桃溪流域石鼓段,一湾碧水之畔,连片稻田和生态湿地绿意盎然,彩色步道与人行桥相互交织,市民骑行漫步、围炉煮茶、亲子娱乐,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这是永春县“一县一溪一特色”项目取得的成效。2024年以来,永春县深入落实泉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部署,以桃溪石鼓段为重点,统筹水系环境、周边镇村资源及地域文化特色等元素,打造田美、街美、水美的现代宜居版“清明上河图”,推动桃溪从美丽、安全向幸福提档,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引擎”。
以民为本
推进人水相亲
在“一县一溪一特色”项目前期规划中,永春县与中国美院合作,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体思路,将山、水、田、林、路、村的六位一体全域生态化综合治理理念融入设计中,统筹水利、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及乡镇资源力量,整合千亩稻田、千亩蔗园、千年渡口、千年古刹、千年古榕、千年老醋、千棵荔枝树、千万个负氧离子等“八千”资源,打造具有乡村美学美感的山水田园生态廊道,让整个风光带更加自然、和谐、亲民。
在桃溪石鼓段约2.3公里的美丽河道建设上,永春县水利局延续了这个思路,在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清淤疏浚、堤防修复以及新建慢行系统、亲水空间、人行桥、丰收广场等,对桃溪现状滨水资源进行优化、提升,不断完善滨水服务设施和环境质量,打造了集健身、休闲、观赏、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水域休闲空间,实现了水城相融、人水相亲。
永春县依托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建立河道常态化巡查、水面智慧化监管、水质精细化监测等机制,有力保障了河长清、水常绿,为群众带来更高质量的亲水体验。
如今,桃溪石鼓段每逢周末便“人气爆棚”,“饭后走一走”已经成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常态。“以前大家散步主要是沿着公路两边走,灰尘多,也不安全。现在我们来这里可以近水亲水、亲近自然,非常惬意自在。”市民林先生说。
厚植文化
塑造“城市水脉”
永春是山水桃源、乡愁故里、著名侨乡、“海上丝绸之路”原点。在“一县一溪一特色”项目建设中,永春县将丰富的文化元素与滨水空间融合,擦亮城市水文化名片,让市民在水景山色、田园风光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永春县结合当地魁星文化故事,新建集文化研学、文创产品展销于一体的魁星书院,延续“崇学重教”的文化底蕴;挖掘特色华侨文化,改造老厝建设侨批文化馆,展现“敢拼会赢、心系桑梓”的华侨精神,讲好永春文化故事,提升滨水空间文化价值,让桃溪成为文化之河。
当地依托原有卿园电站打造了小水电文化园,传扬“全国小水电一面红旗”的永春水利精神;规划建设桃溪千年渡口、古码头,重现桃溪源远流长的“海丝”文化;将流域治理、水知识科普等以展板、微景观形式嵌入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建设“乡愁河长”联络点,常态化举办爱河护河活动等,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水文化,进一步提升了市民对幸福河湖的认同感。
“现在这里经常会举行‘小河长’课堂、文化节庆、湿地研学等活动,大家能够近距离感受我们永春的良好生态,还能了解很多永春特色的河湖文化。”带着孩子参加桃溪“小河长”研学活动的陈女士说。
共建共享
实现兴水惠民
桃溪美了,生态好了,人气也旺了。随着项目建成,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近桃溪,周边土地、闲置房屋陆续被开发利用,稻田、蔗林成了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业态在这里落地生根、集聚发展。
永春县与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甘蔗全产业链合作,建设甘蔗品种园,推广良种繁育技术,带动300户蔗农收入倍增。永春县农文旅集团统一招商运维,引入商铺、企业10余家,开发了围炉煮茶、帐篷营地、绿道骑行等经营业态,打造了温泉民宿、共享茶室、轻食等高端生活休闲空间,成功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田园唱游记、汉服打卡游等特色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项目还通过建设人行桥,连通永春侨新老醋文创旅游园区,为老醋销售引流扩源,实现了以水兴业、以水富民。
水风景催生出水经济的同时,也反哺了桃溪的后续管护。
获得经济收益的永春县农文旅集团每年投入约50万元,对水岸环境进行保洁维护,利用沿溪已收购土地、可利用资源及可开发节点等进行招商引资,引入第三方开发建设,推动以建代租、共建共赢,逐步构建起以水兴业、以业养水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我们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需求为目标,以‘一县一溪一特色’为示范,辐射带动县域幸福河湖建设,持续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越来越多的河湖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永春县水利局局长郑东生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