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舒婷《惠安女子》(节选)
惠安女,如舒婷细腻精致的笔触所描摹的一般,是福建最美的风景和传奇之一。当人们说到惠安女,总会想到她们头戴黄斗笠、花头巾、身着短上衣、宽筒裤的形象。
然而,美丽只是外表,勤劳、坚韧才是惠女的底色。在福建泉州,有这样一座以“惠安女”命名的水库,背后记录的,是一段六十多年前惠安女凭借“锄头、畚箕加地瓜干”,谱写“万女锁蛟龙”的壮丽诗篇,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惠女精神”。
“地瓜县” 用水艰难
惠安县濒临东海。大海在带给惠安县人民丰富的渔业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麻烦——惠安县土地贫瘠、农产匮乏,每到夏秋时节,更会有台风侵袭。“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来;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灾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安自然灾害的写照。而且惠安县长期缺乏淡水资源,当时有水利灌溉设施的耕地仅占7%。这样艰难的农业条件,使得惠安县人民长期只能以番薯(又名地瓜)作为主粮,惠安也因此成了有名的“地瓜县”。
长期以来,惠安县人民一直希望能够解决当地的缺水困境,然而在动荡不安的旧社会,这只能是一种奢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俱兴。惠安县人民也踊跃投入到了新社会的建设中去。为了解决供水问题,1958年,惠安县委提出,在当时的晋江县罗溪乡(现属泉州市洛江区)跟南安县洪濑乡交界的大罗溪中上游乌蜂山北麓建设大(2)型水利工程——乌潭水库。
乌潭水库坐落于泉州洛江区仙公山麓,距离惠安县30公里。这里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常青,雨量充沛,溪流纵横。乌潭水库的水体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蜿蜒数十里,犹如神龙潜藏,见首不见尾。艳阳高照之时,波光粼粼,如战龙披甲;水蒸烟凝之际,若隐若现,似玉龙腾云。加之周边山峦如黛,潭中鳞潜羽翔,一派生机盎然的世外桃源之景。
展雄心 不畏险阻
建设水库的消息传遍了惠安县的每一处角落,得悉多年来缺水困境终将得到解决的好消息后,惠安县人民喜出望外。
但目标总是需要人力的投入才能够实现的。为了兴建乌潭水库,惠安县人民政府向红旗、东红、飞跃、上游4个公社提出了用工要求,而惠安县人民积极参与水库建设的热情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各个自然村中,每户都至少有1人报名。报名者共4.1万多人,而其中,女性达3.5万多人,占报名者总数的85%以上。很多人家中,更是婆媳、母女、姐妹齐报名,报名年龄最大的已年逾七旬。最终,在负责建设大坝施工任务的1.5万名民工中,妇女占80%以上。
1958年7月,施工的指令一下达,以妇女为主要力量的建设民工便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跋山涉水数十里乃至上百里,陆续到达了施工现场。
初时,施工现场条件颇为恶劣,许多施工人员只能露宿草地、丛林之中。更糟的是,随着台风带来的暴雨和由此导致的溪水猛涨,使得施工条件愈发雪上加霜。
但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惠安县民工们依然不屈不挠,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施工。他们搭起简易工棚、建设起一个个小加工厂,开动脑筋,仿制和创新各种劳动工具;他们面对洪水时无所畏惧,用身躯筑成一道道“人墙”;他们不计酬劳、不求回报,只为能够让水流进家乡。
惠安女 敢拼敢干
在这艰难的施工中,惠安女们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有的惠安女脚伤手术三次,依然“轻伤不下火线”;有的惠安女在运送土方时竟一日往返249华里;有的惠安女动用多年雕石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妙解了施工过程中的多项难题;有的惠安女为了与洪水抢时间,用头巾、手帕甚至是身上的衣物擦干坝基。
挖土、挑土、打夯、锯木、打石、驾船、运送土方,以及紧张危险的抢险工作,惠安女们都挺身在前,劳动强度不亚于男同志。
当辛苦时,她们之间用“现在吃地瓜干,建成以后就有大米吃了”这样朴素的话语相互激励。当休息好了,她们又精神焕发,再次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中去。
在这次建设水库的过程中,惠安女中涌现了3000多位女功臣、女标兵、女先进生产者和巧姐妹,在泉州惠女水库纪念馆的光荣榜上,有着一等功臣4人、二等功臣219人、三等功臣714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有260多名惠安女在工地光荣入党,1500多人参加了共青团。
1959年,为表彰惠安女在水库建设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乌潭水库正式定名为“惠女水库”。而这,就是对艰苦奋斗的惠安女们最好的肯定。
1960年,惠女水库正式建成,比预计时间提前一年完工。
这座泉州第二大、福建省八大水库之一的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集雨面积105.8平方公里、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坝高52.5米,坝长350米,顶宽9米,防浪墙高1米,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大(2)型水库。
惠女水库的建成,将惠安人民多年来一直渴求的清泉送到了当地,浇灌着惠安县的近10万亩农田,也让惠安人民实现了多年来的“吃大米”梦。
1960年2月,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后,全国妇联发来贺电:用“惠女”命名水库是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惠安妇女劳动功绩的最高奖赏,是惠安妇女的光荣,也是全国妇女的光荣。
1963年6月,《福建日报》社论《惠女颂》首次提出“惠女精神”这一概念。文章中对惠安女在水库修筑期间的事迹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赞扬,称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这一光辉业绩,显示了勤劳勇敢的惠安妇女的雄心壮志和冲天革命干劲,显示了人民群众无比的创造力量。
彼时福建省妇联水利参观团也作《赞惠女》一诗赞扬她们:
一赞惠女意志坚,水库工地当战场。
搏斗乌潭一年半,巾帼英雄威名扬。
惠女颂 传唱至今
惠女水库是惠安女不屈不挠精神的丰碑,也是新中国劳动女性所缔造的一个奇迹。
2009年,中共泉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弘扬惠女精神,提振创业激情,促进科学发展”活动的决定》,精辟概括惠女精神的内涵: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
2021年,惠安县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总结提出“团结奋斗、弘扬美德、胸怀梦想、奉献时代”的新时代“惠女精神”。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建设的“惠女精神传习地”也于2023年10月全面启动。
时光虽流逝,记忆难褪色。“惠女精神”至今仍焕发着光彩,当地依然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弘扬“惠女精神”。
建设于2005年的惠女精神展馆,馆内收集陈列大量建设水库时期的劳动工具、施工器材、历史照片、文字史料等。
走进惠女精神展馆,透过展陈的老照片,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万女锁蛟龙”那段燃情岁月中,感受到惠安女敢于掌握自己命运、不甘屈服于现状的坚强意志和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
由惠安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高甲戏《惠女颂》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惠女水库建设的生动场景。
整部戏以阿菊为代表的惠女们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克服种种困难,勇担先头拓荒、开山凿石、推土夯坝等艰巨任务……而当大坝面临被巨浪冲垮的危险时刻,她们更是毫不犹豫携手跳入汹涌的洪水中,用孱弱的身躯去堵住缺口,最终保全大坝。
无论是惠女水库纪念馆还是高甲戏《惠女颂》,它们都是“惠女精神”在当下的传承和发扬,是对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深刻铭记。
时至今日,惠女水库依然承担着泉州市台商区、洛江区、泉港区和惠安县多个乡镇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滋养着所及之处的万民、万物。“惠女精神”也将如这清流一般,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