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保供水、供好水、防水患”,加快“四大”工程建设,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水利建设投资、防汛防台风、河湖长制、质量安全、工程管理、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移民后扶、水利信息化等多项工作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市委、市政府给予市水利局记集体三等功。局机关获水利部推荐参评全国文明单位,获市委组织部推荐参评全省模范机关,获省水利厅评选为全省水土保持先进集体;机关党委获市委表彰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年度水利主要成效表现为:5个“全省第一”、5个“全省率先”、6个“省部级典型”。
1.深学争优,5项工作“全省第一”。一是全省水利“数字画像”指标综合评价一至三季度及全年综合排名(第四季度并入年度评价),全部位居第一。二是水利投资规模和完成量连续8年全省第一,资金绩效评价获评全省优秀。三是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绩效评价蝉联全省优秀,解决突出问题移民项目数和补助资金额度均名列第一。四是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资额和总体进展连续18个月全省第一。五是山美水库和桃源水库入选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试点,山美地面电站、龙门滩一级电站、彭村电站入选水利部小型水电站一级达标单位,入选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2.敢为争先,5项工作“全省率先”。一是全省首个竞评入选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经验做法获省政府《今日要讯》刊发推广。二是全省率先探索推进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主体全面接收单村供水工程专业化管护。三是全省率先开展移民后扶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德化水口库区经验做法获省委政研室刊发推广。四是山美水库、龙门滩水库全省率先获评国家级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单位。五是全省率先建立区域水质综合评价“红黑榜”机制,率先创新推行“乡愁河长+政协委员河长”工作机制。
3.实干争效,6项工作入选“省部级典型”。一是河湖长制做法连续两年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连续两年获省政府正向激励。二是龙门滩入选水利部第一批数字孪生调水工程名单。三是永春县五一水库灌区入选水利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代化灌区试点,为全省首个且是唯一一个。四是永春县东关镇入选水利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高质量发展实践典型案例。五是安溪县《茶园梯壁种植香茅草治理水土流失技术》获全省推广。六是永春县、德化县分别在全国和全省水利风景区培训会上作典型发言,惠安县在太湖流域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加快水利项目建设。抢抓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超长期国债支持,用心编制“十五五”水利建设规划,争取更多水利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加快推进“五江一溪”防洪工程、重点区域排涝、水生态修复等九大领域项目,以及福潭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前期工作;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为实现全年水利建设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投入,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通过募投建管一体化等方式,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拓展水利投融资机制。
(二)打造幸福河湖。深化河湖长制,继续推行“河长令”, 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转换途径,统筹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河湖“四乱”整治力度,对涉河湖重大问题实行责任倒查,提升河湖治理成效和河湖保护能力;强化河湖治理,持续推进河湖“四乱”整治,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持续建设安全生态水系,打造清新流域样板工程。严格落实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巩固水电站清理整治成果,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水电站及绿色示范电站创建,推动水电站集控管理运用,促进水电站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坚持山水同治、系统推进,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禁止开垦陡坡地的划定公告,落实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及风险预警机制,实行生产建设项目和农林开发活动水土保持全覆盖全过程监管。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探索,提升治理区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三)严格水资源管理。抓实水资源基础性工作,以水资源税改革为契机,加强与税务部门合作,推动水资源费改税平稳过渡。实施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持续推进节水工作,以工业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为重点,推进节水行动,强化合同节水;积极发展节水产业,培育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形成节水产业联盟;强化水源地管理保护,落实山美、惠女等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成果。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以乡镇为单元、整乡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全面完成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持续强化大中型灌区管理,保障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助推移民安稳致富,全力推进2025年度“润泽库区、造福移民”工程建设,做好后扶项目储备,促进后扶项目与水利发展深入融合。
(五)加强安全监督。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加快水毁设施修复进度,加快完善水库调度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强化库堤闸站管理,重点加强水库、海堤、水闸安全运行,落实“一库一册”动态管理;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督,推进“互联网+监管”、政府购买质量监管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质量监管效能,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可控;强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智慧水利,实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项目,搭建防洪调度“四预”管理系统;强化执法监管,持续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提升法治宣传成效,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加强行政执法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全市水利行业行政执法能力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