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泉州市河长制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有力有为深入推进。河湖面貌明显改善,流域水质明显提升,河长制标准化做法入选水利部19个河长制典型案例之一,宣传短片获水利部短视频公益大赛一等奖。
拧紧责任链,耕好责任田
(一)碧水清河“一道令”。创新施行“河长令”“流域河长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签发1号河长令,在全市开展以提升流域水质、整治河湖“四乱”为重点的“碧水清河”专项行动。2020年,晋江流域14个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东关桥国控断面水质实现从Ⅲ类到Ⅱ类的提升;小流域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3.1%,超过年度目标89.7% 3.4个百分点;全市3200多个河湖“四乱”问题得到清理整治,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8月,泉州市晋江西溪流域河长签发全省首个流域河长令,瞄准久拖未决的河湖问题精准攻坚,仅半个月就啃下2个“四乱”硬骨头。
(二)河长办建设“一标准”。按照“有人员、有场地、有制度、有经费、有巡河交通工具、有水质监测设备”六有标准持续打造基层河长办,2020年新建11个河长办标准化试点,全市累计建成30个河长办标准化试点。
(三)河长培训“一学院”。充分发挥泉州河长学院教育培训平台和宣传交流窗口的积极作用,为各级河长“充电加油”。2020年,举办两期河长履职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河长履职能力。
(四)课题研究“一系列”。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市河长办、市社科联联合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方面10个河湖长制课题研究,全市7所高校课题组参与调查研究河长制经验做法,查找问题短板,提出流域治理保护对策及建议,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市河湖长制工作进行理论探索。
织密联动网,筑牢保障墙
(一)流域河长“一支笔”。针对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战”,项目、资金、工作碎片化问题,整合原本分散在住建、生态环境、农业、水利等部门的资源,在规划的引领下,由流域河长统筹安排、统一审批、统一实施。至2020年,泉州市通过“河长一支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累计打造26个清新流域样板工程,完成投资15.5亿元。
(二)部门联动“一盘棋”。市河长办、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城管局8部门联合制定了河湖水环境损害事件联动处置工作制度,市河长办、检察院制定河长+检察长工作制度,市河长办、公安局建立河湖警长工作机制,通过创设“法制咨询单”“联合执法商请单”“重点关注单”“催办单”,借力公安“雪亮工程”系统将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点河段的视频监控接入智慧河长指挥平台,落实联动执法、联合督办工作载体,规范涉河涉水环境损害事件执法程序,进一步提升河湖监管水平。
(三)绩效考评“一准绳”。持续将18个成员单位、12个县(市、区)、163个乡镇(街道)河长制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市级成员单位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会同市效能办对18个成员单位开展日常考评和年度考核,察访核验,量化赋分,强化“协调日常化,职责不转移”。
多方聚合力,营造好氛围
(一)河湖管护“一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小型水库社会化(物业化)管理模式,实现乡镇村管理的326座公益性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全覆盖,确保小型水库有人管、能管好。大力推广河湖社会化、物业化管理经验,有效依托第三方开展日常考评、水质监测、无人机巡查、污染源排查、水面保洁等工作,让“专业人做专业事”。2020年,全市全年累计投入3900余万元,委托第三方社会化管护河道1900多公里、湖库400多座;全市无人机巡河里程数达3600多公里。
(二)宣传引导“一窗口”。因地制宜打造河长制主题馆、主题公园、口袋公园、文化长廊,让群众在休闲中潜移默化知晓“河长制”、参与“河长制”,2020年全市新增河长制主题公园14座,累计建成河长制主题公园40座。
(三)群众监督“一平台”。市县两级全覆盖建成13个河长制电视云平台,群众足不出户,通过电视了解河长制政策法规、工作动态、河流信息以及部分河段实时视频监控,并参与监督举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