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颐爱公园,退休教师庄阿姨带着孙女在亲水栈道上看鱼。“现在溪水能清晰地照见云彩!”祖孙俩的笑声随着碧波荡漾着——这或许是对“泉港治水密码”最生动的诠释。
2024年以来,泉港区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精耕细作“水文章”,“三举措”妙启水生态焕新密码,稳步推进河湖重点工作落实。
多元共治
严控河道污染问题
走进泉港区,清澈的河流、碧绿的湖水,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背后,是泉港区在水质监测、河道治理和水利项目建设上的不懈努力。
水质监测全域覆盖,让污染无处遁形。建立区域水质综合评价机制,设置区级河湖责任边界断面21个,区域水质综合评价断面34个,进一步厘清各镇(街道)责任边界,统筹抓好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坝头溪、菱溪等省考核断面年均水质稳定在Ⅲ类,生态水域末端水COD、氨氮、总磷平均浓度逐年下降。
行洪能力显著提升,筑牢防洪安全线。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百里河道清淤工程”,完成河道清淤整治32公里、护砌1.2公里、水闸维修养护9座、山围塘修养护3座、水毁修复604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73万亩。发现并整改21个妨碍行洪问题,有效改善河道行洪能力。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为水利发展注入新动力。坚持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举全区之力推进新建项目开工建设、续建项目完工扫尾及新增项目谋划争取,确保水利工程进度、质量、安全、保障等要素齐头并进。2024年以来,全区累计实施各类水利项目17个,完成投资5.56亿元。
多策并用
筑牢水库生态屏障
泗洲水库作为泉港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其水质安全至关重要。
稳步实施生态补水,为水库注入生机。依托七库连通引调水工程,由陈田水库对泗洲水库实施四批次生态补水,共补水692万立方米。
截断农村生活污水,从源头减少污染。完成水库上游8个自然村庄生活污水收集,铺设主管道3501米、入户管3420米,新建2座一体化处理站。在水库集雨区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100亩,委托企业回收库区周边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水库周边种植户农药化肥减量化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率达80%。
推动净水渔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聘请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等专家开展4期现场调研,并形成科学调查报告。2024年3月,在泗洲水库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投放13.31万尾白鲢幼苗。
提升预警应急保障,确保水质安全。每月、每旬开展水质监测,每日专人监控水库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
多向突破
拓展丰富治水载体
在治水过程中,泉港不断创新机制,拓展丰富治水载体,提升公众参与度,打造治水亮点工程。
创新设立“委员河长”工作机制,聘任21位政协委员参与巡河监督,组织开展集中巡河护河、志愿服务、协商交流等各种活动25场,推动解决具体问题16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0条。新建2个河长制工作站和3个河长制主题公园,为村民与河长沟通联络、共商治水护水和休闲娱乐等提供便利,提升公众对河长制工作的认知与参与度。
打造治水亮点工程,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成功实施锦绣湖水生植物群落构建项目,污水处理集中收集率同比增长24.67%。泗洲水库水质达标率100%,水质优良率由2023年的33.3%提升至2024年的83.3%,创历史新高,成为全市唯一未发生中度及以上水华的水库。
在保障水安全的同时,泉港以“水”为纽带,将坝头溪菜堂湿地公园打造为全市首个婚姻爱情主题公园,有机融合公园与婚姻登记、“七夕”等传统文化传承,打造“文旅+婚庆”特色产业,提升湿地公园经济附加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