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林铭珊 通讯员黄晓南 梁婷)强化水库调度,有效缓解旱情。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提前科学谋划,重点对南安、惠安、泉港等片区的中型水库进行低水位监测改造,为当前抗旱工作开展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最大限度发挥了最低控制水位库容的调配作用,保障了下游群众用水的原水供给。
今年以来,我市各县(市、区)遭遇不同程度的旱情,特别是入夏以来,惠安、泉港片区出现气象特旱。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市平均降雨量1068.1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25.9%,比多年同期偏少28.4%。部分大中型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全市先后有笋塔、菱溪、文溪、后桥、村内、石壁、陈田、泗洲8座中型水库的水位远低于水位测井入水口,传统的浮子式水位计已无法测量到水位,不能满足低水位监测的需求。“无法监测水位,没有水库调度的依据,就无法科学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今年年初,市水利局总结研判过去两年全市抗旱的严峻形势,组织专家进行会商研讨,选取笋塔水库站点作为试点,制定全市大中型水库低水位监测改造实施方案,保障特殊情况下能够提供精准的水情信息,为科学调度提供数据支撑。截至目前,已完成笋塔、菱溪、文溪、后桥、村内、石壁、陈田、泗洲等8座中型水库低水位监测改造。“这批水库改造完成后,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就全部能够对站点低水位进行24小时监测,实现全覆盖,为精准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强对水雨情监测系统的更新改造,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为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调度配置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实时数据和决策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