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营经济大市的山水田园答卷
来源 :《中国改革报》 时间:2019-05-31 10:57 浏览量:

创新管河工作“六项机制”,构建“三级五层双河长”组织体系,由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变“九龙治水”为“河长治水”

□ 本报记者 丁南 王军善

这里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刺桐城,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全国著名侨乡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也是福建省首批通过国家生态市命名的设区市。从1999年至今,泉州市经济总量连续20年保持全省第一,在中国大陆城市中排名第19,走出了一条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转型升级之路。

4月23日,本报“生态中国福建行”采访组走进“爱拼才会赢”歌声中的泉州。暮春时节,城内水清河畅,岸绿景秀;城外海天一色,诗意唯美。流经市区蜿蜒入海的晋江干流主河道边,一条连绵秀美的“江滨水线”已婷婷绽放。放眼望去,开阔的江面波光粼粼,岸边400多岁的古榕牵手800多岁的古渡,各类文化设施、健身步道错落有致,吸引着许多市民休闲游玩。

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泉州因“泉”得名、依水而建、得水而兴,水是泉州最为灵动的韵脚。作为治水、管水、护水的有益探索,泉州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为建设美丽福建注入绿色动力。

记者来到南安市河流管养中心,福建迅捷防汛抗旱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监控平台进行在线巡查。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2条河流,包括水域、沙洲、滩地、堤防及岸线外侧控制范围内的生态景观,在管养中心的“天眼”下一览无余。

2017年10月份,南安探索引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依托福建迅捷防汛抗旱有限公司创新建立了河流管养中心,构建“日常服务+应急救援+N”的半公益综合救援平台,在河道及河岸两侧进行“水面+陆地+空中”立体化巡查,实现了对河流水环境及河道违法行为的实时监控。

据泉州市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逸民介绍,近年来,泉州创新管河工作“六项机制”(协调推进机制、督导检查机制、监测监控机制、执法联动机制、考核评比机制、宣传引导机制),构建“三级五层双河长”组织体系,设立“区域河长、流域河长、区域河长办、流域河长办、河道专管员”五层管理架构,全力打造水清岸绿的优质水环境,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

泉州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标准化建设,完善和固化工作标准,让河长治河有章可循;率先划定河道岸线蓝线,加强河流空间管控;率先出台湖长制实施方案,107个湖泊水库全面加强管理保护;率先出台河长制地方性法规,53条城市内沟河实行网格化管理;率先建设河长制有线电视云平台,让河长制走进千家万户……在泉州构建的“三级五层双河长”体系内,由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变“九龙治水”为“河长治水”,打破了此前水环境治理的困局。在福建全省2017年、2018年度河长制工作绩效考评中,泉州市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

长袖善舞,山水添香。2018年,泉州全市主要流域13个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省重点考核小流域Ⅲ类水质达标率81.4%,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在河长制的引领下,泉州为河把脉、综合施策,一揽子以“绿色生态”为名的工作举措沁入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描绘出山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的诗意画卷。

山长制加绿“茶底色”

记者来到莆永高速槐植服务区附近的一座茶山上,举目四望,套种的丹桂、樱花等珍贵苗木与茶树错落有致,梯壁上的黄花菜和野草共生共荣,郁郁葱葱。

这片约80亩的生态茶园,是安溪县感德镇怡芳茶叶合作社负责人苏胜利承包的荒废茶园,采取间伐、留高和套种技术,对土壤板结、赤土朝天的旧茶山进行全方位修复,保护了生态,提高了茶叶品质,去年销售额达30万元。

从茶园梯壁间拾级而上,一块“安溪县山长制公示牌”上写着:莆永高速感德、剑斗两侧一重山范围,12,000亩茶园;开展管护巡查,督促抓好植树造林、水土保护,茶园补植套种、茶树留高、梯壁留草等生态修复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

安溪县是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被誉为“中国茶叶第一镇”的感德镇是铁观音的主产区之一。镇级山长——感德镇镇长林清杰告诉记者,前几年,原本山清水秀的莆永高速两侧茶山,大都变成了裸露的黄土山。由于茶价上扬、茶园无序开采,加之农民种的都是矮化茶树,山坡梯壁不留草,导致茶山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2017年初,感德镇借鉴河长制的做法,率先在福建全省试行山长制,把岐阳、槐植、槐东、槐川和大格五个村的35座山2233亩茶园作为试点,分山头由镇村两级干部担任山长,开展退茶还林、茶园“套种”和茶园管理比赛,制止破坏林带、违规使用除草剂等破坏生态行为,使得茶山生态明显改善。

在试点的基础上,安溪县于2018年1月率先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守护生态的山长制工作,县、乡、村三级山长齐抓共管,创新森林培育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机制,对高陡边坡、低海拔、生态脆弱区茶园实施退茶还林、还果、还蔬,深入开展造林绿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茶园建设。

山长护航,绿意盎然。全面推行山长制一年多来,安溪县把生态环境的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修复的茶园及周边大环境得到改善提升,收到较好的生态治理实效。造林绿化方面,完成造林绿化39,668亩,是上级下达任务22,150亩的179.1%。生态治理修复以及生态茶园建设方面,完成1.8万亩茶山生态修复和1.5万亩高标准示范茶园建设任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6万亩;累计完成矿山治理4946亩。

“蓝绿交织”生态画卷

发源于永春县呈祥乡雪山南麓的桃溪,位于泉州饮用水源地——山美水库的上游,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所寄。桃溪两岸不仅聚集了永春60%的人口,还肩负着为600万泉州人民输送一泓清水的重任。

整治桃溪流域,不仅是60余万永春人的诉求,也是晋江下游数百万泉州人的愿望。2011年9月,永春从生态保护任务最为繁重的桃溪入手,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历时3年、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大会战,把水利工程变成了景观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永春县首创“生态优先、统筹资源、多元治水、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治污水、防洪水、涵养水、净化水、美化水、利用水”六水同治,在62公里主河道上建设水利防洪、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景观园林、市政道路等工程。2015年,永春桃溪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7年10月,桃溪生态修复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桃溪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永春坚持把水系治理与打造山水名城、创建“最美县城”和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将文化历史风貌融入河流、古桥等进行提升改造,打造了“水清、河畅、路通、景美、魂足、民富”的全域生态综合体,主题小镇、特色民宿、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一幅风光旖旎的永春版“清明上河图”展开在桃溪两岸,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桃溪流域治理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泉州样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泉州市提出了“生态连绵带”城市建设构想,用绿道串起山林、水体、湿地、田园等自然资源,形成相互贯通、连绵成片的城镇生态体系,实现自然与城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生态兴则文明兴。记者从泉州市发改委获悉,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泉州已顺利完成包括林权收储等在内的32项改革任务,河长制、流域补偿、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多项改革经验获省乃至中央推广,山长制等多项特色改革任务正加快推进。一幅以绿为底、以水为魂的“蓝绿交织”生态画卷,在这座“山水田园城市”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尹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