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
1-10月我市水利项目投资完成率名列全省前茅
2017年,我市实施水利项目150个,计划完成投资71.5亿元。1-10月份,全市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5.8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71.5亿元的92.1%,同比增长16.75 %,完成率名列全省前茅。其中,重大水利项目完成投资52.5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8.94亿元的89.19%;面上项目完成投资13.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2.59亿元的105.6%。(前期办)
【简政放权】
市水利局念好“放管服”三字诀助力民生水利工程
一是简政再放权,提高“放”的含金量。在原基础上再取消2个审批事项;除2个事项根据有关规定须由局领导审批外,其余16个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事项均授权审批科负责人签批,授权率达87.5%;再次压缩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所有审批事项均从原来4-5个环节压缩至3个环节以内,累计压缩31个环节,承诺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35%以内。
二是监管再加码,提高“管”的有效性。创新专家评审审查方式,细化审查标准173条,制定审批事项“打钩式”专业技术评审表,规范专家自由裁量幅度;加强对市级水利行业中介服务机构监管,连续出台行政审批项目中介服务管理规范;强化监管责任,加强对由事前审批变更为事中、事后监管事项的监督管理,持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
三是服务再升级,提高“服”的满意度。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推行“最多跑一趟”服务,16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均可通过“网上预审、快递送达”等方式实现服务对象“最多跑一趟”,其中 “水利工程招投标备案”已完全实现“一趟不用跑”。1-10月,共受理行政审批84项,窗口服务评价满意率100%,提前办结率100%,累计提前182天(不含即办件),占承诺时限的42%。(办公室、审批科)
【防汛抗旱】
市防指进一步部署防旱工作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秋冬季我市降水预计偏少2~5成,旱情将进一步持续与发展,日前,市防指严密监测旱情变化,加密会商研判,进一步细化抗旱措施:
一是指导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准确把握抗旱形势,加强会商研判,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并组织工作组深入一线实地指导抗旱工作。
二是提倡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提醒基层和广大群众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因旱损失。
三是督促各地各部门服从市防指统一调度,重点保证人饮用水,严格控制水库发电弃水,科学制定水库供水计划,全力保障供水安全。
四是协调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协调水利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抗旱机井、泵站的维护启用;协调农业部门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行节水耕作技术;协调市政部门加强水厂调度和管网维护,提倡中水回用,制订城市应急供水预案,落实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措施;广泛发动电视台、报纸、电台和网络媒体客观报道灾情,正确引导社会舆情,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防汛办)
晋江流域视频监控系统日前正式全面启用
日前,晋江流域视频监控系统正式全面启动,我市防洪调度有了实时监控晋江流域的“千里眼”。系统采用高清智能视频监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在晋江流域(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河长182公里)11个拦河闸、9个水文站点、11个重要河道交汇口安装40个高清视频监控点,可提供视频监控、回放、报警等功能,实现对晋江流域水流、水势的24小时可视化监控,为今年我市防汛防台风防洪调度和秋冬季防旱水资源精细化调度提供了直观、及时的信息保障。(防汛办、信息中心)
【河长在行动】
深化“河长制” 实现“河常治”——德化县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取得成效
德化是闽江、晋江重要水源地,全县溪流总长495公里,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18条,年均向下游输送25亿立方米优质水源。今年来,德化县严格按照省、市河长制工作部署和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建立“五个机制”,致力推进“河长制”工作,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其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Ⅲ类水质达标率100%,2个省控水质交接断面水质均保持在国家Ⅲ类以上标准;4月,该县就河长制工作在全市经济运行分析暨“行动方案”督查落实第一次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一、构建实体化组织体系,健全“河长治”运作主体。一是建立河道检察官机制。今年5月,在全省率先设立河道检察官工作室,聘任3名检察干警担任河道检察官,负责对全县3个片区18条河流河长制工作进行法律监督,至目前,已开展5次河道巡查,发现问题1起,督促限期整改1起。二是设立河道警长机制。在全市各县(市、区)中较早建立县、乡(镇)两级河道警长工作机制,即由县公安局分管领导干部为河道警长,各乡镇派出所负责人为乡镇对应河道警长,加强对涉水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协助河长制相关部门处理水事纠纷或其他违法水事案件的查处。河道警长和农业局等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开展电鱼、药鱼和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共抓获非法电鱼2起,收缴电鱼工具2套。三是聘请河长法律顾问。2017年6月,在全省率先聘请律师作为河长法律顾问,为河长制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县法院针对河长制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案情简单、适用法律无争议、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的涉河涉水轻微刑事案件推出“快审快判”机制,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四是强化人大监督机制。探索发挥人大监督推动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职责,继续将浐溪流域清水工程列入县人大一号议案进行重点督办,督促开展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和餐饮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河道垃圾、工农业污染源等专项整治。
二、建立多元化监督体系,增强“河联治”运作合力。一是部门联动。成立县河务管理中心,明确三级责任,形成以县级河长、县直联系部门、乡镇河长和河道专管员的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治理体系。出台《德化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从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6方面分解工作任务,各责任部门对照职责,认领任务,并根据包干河流环境状况细化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强化整治措施,特别是将沿河排污和污染源治理列入重点工作内容,切实促进辖区流域环境的改善。实行“河长制”月巡查、季督查、半年督查制度,县直联系部门每月组织一次巡查,县河长办每季度组织一次督查,河长、副河长每半年组织一次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限时整改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严格执法。组织水利、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使水环境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部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从个别污染物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今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700多人次,依法处理违法排污案件4起,取缔无证采砂点9家,处理排污问题83起。三是社会共治。在全省首创“德化河长制工作”官方微信群,设立“德化县河长制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对发现的污染问题及时上传,相关责任人、河长及时认领、限时处理,今年来通过“微信群”查处涉水事件45起;德化“微信治河”方式在全省水利工作视频会上受省水利厅肯定并进行推广。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流域环境卫生情况作为城乡卫生考评中心检查的重点,落实“月评、季评、年评”和考核奖惩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河长制)考核工作方案,对考核成绩前三名的乡镇和个人在每年全县农村工作会上予以表彰奖励。成立4支环保志愿服务队,聘请农村留守老人监督河流整治工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三、建立全域化整治体系,提升“河全治”运作成效。一是抓源头。始终将生态建设与水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将流域一重山等重点部位区划为生态公益林,持续实施“四绿”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4%,居全市首位,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二是强基础。按照“治水先治污”的理念,加大污水、垃圾处理投入。今年来投入7583万元,实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养殖业发展与治理、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6大工程37个项目。出台《农村污染源整治方案》,每年拨出1500多万元用于垃圾清理和卫生保洁。今年来已投入5000万元用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总处理量能力达每日4.86万吨,城区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0.3%和100%。三是清流域。针对生猪养殖污染、河道“四乱”、黑臭水体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三个全面清理”专项行动,根据各部门职责分工列出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行全面整治。今年来已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户)2 家;开展河道清障专项整治行动,拆除河道清淤4处,清障9处。四是增投入。注重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今年来投入2.21亿元,实施闽江防洪工程德化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山美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优质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每年确定3条小流域实施“赛水质”活动,以“比”促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居全省前列。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80万元作为村级专管员管护工资,充分调动河道专管员工作积极性,使专管员既当清洁员又当监督员,做到常态化巡查清理。(德化县水利局)